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

「好書開箱」過度努力 (周慕姿)


「過度努力」周慕姿 著 -內文摘要與感想
 

第一步 探索

  • 會有這麼多的情緒,或許是上天賜給予我們的禮物—因為,我們原本就是為了感受這個世界,才降臨在這世界的,不是嗎?
  • 情緒是一種保護與提醒。
感想:
看著開頭的8個案例時,有時候會將一部分的自己投射進去,腦海中浮出「對啊,有時候我也有跟他一樣的情緒與無奈」。而或是之中有人想吶喊著「能不能有人來拉我一把,幫我離開這個狀況?」我之前常哭到好希望身邊有人可以幫我停下來。

但也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著他們的故事,了解每一個掙扎的點,也會突然有所頓悟般知道自己太過於追求認同感,需要多肯定自己。

這種頓悟,也還需要時間去發酵,才能真正好好對待自己,不那麼嚴苛。


第二步 抗拒

  • 我覺得,你真的非常、非常的努力,真不容易」怡琪抬起頭、看著我,我看著她,我們同時紅了眼眶。
  • 孩子,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,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,只為能生存下去。
  • 所有的抗拒,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心,不要再因為有期待,或是想起那些事情,而感到難以承受的痛。
感想:
看這個章節時,內心有很多感觸與傷感,因為是「抗拒」著再次面對傷痛吧。看著個案們從抗拒到說出自己的傷痛時,我想面對自己也是一種自我治療的過程,即使我內心很抗拒著,但不說出來,你很難察覺自己到底是隱藏了什麼內心的需求、痛苦或是傷心。內心這個封閉的洞,需要要挖開他,才能面對它。

第三步 覺察

  • 我們的選擇,遠比我們的才能,更能呈現我們真實的面貌。」阿不思鄧不利多(哈利波特-神秘的魔法石)
  • 你不會複製誰,也不需要複製誰。
    你,就是你自己。
  • 守護你,直到你找回自己的樣子,直到你能夠真正喜歡自己的樣子。那,就是你最美的樣子。
  • 要接納、相信真正的自己是有價值的,重點或許不是在別人;而是,我們願不願意,給自己勇氣,為了自己而相信。
    願意相信:這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。
  • 長大的過程,就是分辨:原來,對這些人形象的賦予,都是我們的投射。對方就是人,他有符合我們期待的部分,當然也有不符合的部分。
    但他活在這個世界上,不是為了符合我們的期待,而是為了他自己。
感想:
一直以來,我也會太在乎別人怎麼看我,我是不是一個失敗的媽媽? 我會不會讓男孩們覺得:我媽怎麼跟其他媽媽不一樣?(零廚藝、不常在身邊⋯)就這樣子的自責,與對自己的不滿意,讓我一度覺得自己很失敗。(然後就忘了曾經樂觀開朗的自己)

但,現在的我,慢慢再找回自己。或許我不是一個會煮飯給孩子吃的媽媽,但我可以陪他們追熱血動畫、玩桌遊、講笑話、分享我去旅行時看到這不同世界的樣貌⋯連學品酒、參加讀書會都會與他們分享⋯雖然他們有時候並不覺得有趣。

但是,終於可以真心的認為我可以選擇當我自己想要成為的「媽媽的模樣」,可以跟別人不一樣。

  •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,擁有這一切是奢求,所以必須很努力才能夠留住,否則這一切就會如幻影、如泡沫般消失。
  • 原來,自己這麼努力的不想麻煩別人,反而是讓別人沒辦法靠近自己,也讓自己更孤單。
  • 需要練習判斷,即使有時候,對方拒絕你,並非他們不在意你,或是覺得你很麻煩,而是他們當下有困難,也有自己的需求。
  • 遠離那些不在意你,甚至只是把你拿來滿足自己需求的人,不用勉強自己去迎合每一個人。
  • 我們都有傷,都會有困難。但我們能夠在一起互相扶持,或許,那個困難就沒那麼難以跨越;那寫傷,也總有一天慢慢癒合的一天。
感想:
我之前在練習拒絕別人,因為當下我連自己都還照顧不好,無力負擔朋友的情緒。過往的我不是這樣子的,我會有照顧別人的使命感,所以不論自己在哪一種狀況,都會一肩扛下。結果就是,我連自己都無法好好照顧,也有點憂鬱。

有一點學會多照顧自己一點後,覺得比較輕鬆了,不再覺得自己壓力好大、責任很多。而是讓自己慢慢等傷口癒合,以自己為第一優先考量、再來是小孩,後面才是其他人的需求。覺得扛不住就讓人照顧,想要撒嬌討拍的時候,就去小島食堂吃美食聊天,或回家找媽媽當個耍廢的女兒。

這樣子的我,好多了。

第四步 行動

  • 在人生裡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,也會有自己呈現的樣子。不論是什麼樣子,都是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在努力的樣子。
  • 接受並承認自己所做的選擇,且了解自己做的這個選擇,可能是為了生存、或逃避一些痛苦、或害怕,而不過度責怪自己,也不逃避承認與面對。
  • 當我們放棄「努力讓自己變好」,而是「希望多了解自己一點」時,拿掉「過度努力」,可能就有一些空間,讓讓「改變」自然而然發生。
  • 這也是我們人生中很兩難的部分:要怎麼樣,可以讓自己進步,卻不至於變成批評。」
  • 比起「我表現的好不好」,希望你更在意的是「我好不好」。
  • 今天的你,好嗎?
  • 「憤怒」出現的時候,其實是在提醒你:「你需要保護自己、建立界線,不能無止盡的退讓與犧牲。」
  • 我想要更站在自己這一邊。我想要保護我自己,不要隨便讓別人定義我、貼我標籤。
  • 過去,我選擇了一條看似比較輕鬆的道路,可以不用想;所以現在,我就得多花很多時間想了。「畢竟,人生是我自己的。」
  • 我們可以提要求,對方也可以拒絕,這就是界線。
感想:
這章節我最有感的是,故事裡面某個女孩說的「過去,我為了別人努力;現在,我想要為了自己勇敢。」昨晚,一個人放空後,我細細回顧了這兩週WFH的日子,我發現已經能適應獨處的自己,不再感到慌張,我喜歡這樣子平穩的自己。

這心情得來不易,我也經歷了探索、抗拒、覺察、與行動這段歷程,而且還在行動還在慢慢進行中。

謝謝你,小蝦,你努力了,這樣子的努力的程度就很好了。努力照顧自己,找回自己,辛苦了,你很棒。


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

「好書開箱」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-如何抓住靈光一閃的瞬間?

 

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

「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」書籍資訊/內文摘要

  • 作者: 內田和成 ; 譯者: 周紫苑

序言:

  • 在許多場合中,直覺是依據過去經驗實證後,在很自然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取捨,並非完全沒有科學依據。而且,假說的準確率,其實不低。
  • 唯一需要的,就是對於問題持續抱持好奇心。如果有問題意識,在腦中應該就會很順其自然地,針對特定的情節做記號(下標籤)。

第一章 問題意識孕育出靈光乍現

  • 特別是工作上,常常因為現有問題意識,然後觀察現象,或是在調查結果到過程中,讓人靈光乍現。
  • 連鎖的發想,並沒有盡頭。「為什麼那個商品如此暢銷?盛況持續到何時?」的疑問,只是微調問題意識,就能一直產生發想的連鎖,就是這個例子。
  • 引發靈光乍現最重要的觸媒,就是問題意識,以及自己腦海中既存的檔案資料庫,還有對周遭環境的情報與媒體情報如何判斷對應。
感想:
看完第一章後,瞬間想給自己拍拍手,因為在日常生活中,的確是一直在練習想點子、解決辦法、對於問題有好奇心,我想這日後的某一天,都可以變成一個創意的案子。(我期待著)

第二章 利用類比發想來搜集情報

  • 這個類推思考(類比思考)到底是指什麼訥?並不是只去運用那些數位機器或是報紙媒體等等,指的是與運用人的本能反應。重視生活本能、日常生活所養成的自然習性,以及仰賴生活智慧。
  • 若想要靈光乍現或想出點子,得靠自己的類推來搜集情報。比起「立刻上網(搜尋情報)」,更應該重視自己獲得的第一手情報才是。
  • 創意的生成(output),必須做到「不上網」。蒐集到的情報也「不整理」,而且「不硬記」。
  • 要想出獨特的創意,最重要的是必須站起來、走出去,親自走向人群與人交談;或是利用各種方法參加實體活動、一起討論,這些方法就是屬於類推式的方法。
  • 在腦中為感興趣的情報做記號,如此而已。與那些「之後,怎麼也記不起來、不怎麼重要的情報」切割。
  • (如何在腦中做記號)重點是,動動手,讓視覺能暫留。之後什麼都不用做,忘了也沒關係。
感想:
這章節很有趣,可以活用在日常生活,到處去看看,去討論幫自己收集情報,或許哪天就有靈光乍現。我喜歡這個好主意!

第三章 把情報放著發酵

  • 情報不需要整理,直接擱著即可。
  • 比如閱讀書報雜誌時,對於在意的文章,我都會直接撕下來。以前還會用剪刀美工刀,最近覺得麻煩,用手私下即可,撕下來的紙直接放入塑膠袋。這是從山根一真自創的山根資料袋、野口悠紀雄的「朝」整理法等等情報整理數術,所得到靈感,也是我多年實踐的方法。
  • 「想不起來的創意,就不算是什麼好點子。」

第四章 類比思考有助於創意的生成

  • 我從中學會的道理,就是育才時,對於發生謀種程度的的失敗,身為教練的培育者必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換句話說,要求的不是新手領導者的責任與能力,而是培育者的氣度。
  • 像這樣聽了某些人的話語之後,一旦覺得有趣時,就現在腦中做記號,再來考慮「這個話題何時可以拿出來用?」或「什麼話題是跟這個話題是一樣的?」
  • 當有粗略的創意點子浮現腦海時,最好先找人聊醫療。「我想到這個,你覺得如何?」即使自己腦中還沒有整理過一遍,只是初萌的想法,根本都尚未成形,那也沒關係。很直接地找人聊一聊,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。
  • 藉由回饋,也能早知道行不通的點子。搞不好,還能靈光乍現也說不一定。
  • 此外,想要精煉創意,如過能找到對自己毫不留情的人討論,藉由對方嚴厲的態度檢視自己的點子。也可以找專家檢視,藉此讓缺點或壞處浮現,這也是驗證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好方法。
  • 建議平時就能找好詢問的對象,當靈光乍現時就能一起討論。
  • 最重要的,並不是日常生活中儲存的情報,而是如何做到能夠自由發揮聯想。
  • 重複強調一點,就是做記號很重要。在腦中打勾之後再搜尋、意識問題、構思標題。
  • 有句諺語「見樹不見林」,一旦受限於嘗試,看事情的角度容易偏頗。如此一來,只看到細微片面,而忽略整體,這是從左腦邏輯角度看事情的缺點。所以,當左腦(邏輯)行不通時,就應該要以右腦為優先。
感想:
日常的多看多聽真的很重要,可以幫助大腦收集情報,還有有點子時,不用擔心點子好不好的問題,反倒要與人多多討論,或許可以激盪出更棒的創意生成。 我喜歡這兩章節的內容,很這些建議實用啊。

第五章 提升創造力的右腦想像

  • 我把這些稱之為「觀察」、「感受」與「直覺」。事實上,把看見「現象」的情形當成「觀察」,如此一來比較容易被吸引。問題意識的存在與否,稱之為「感受」。有時候會因為感受到什麼,而立即聯想到什麼,就算什麼都沒有聯想到,也無所謂。只要先將這些放入檔案資料中,日後再看到其他現象樣時,透過那些現象產生「靈感」,而這些「靈感」或「靈感產生的過程」就叫做「直覺」。
  • 想出創意並且活用在工作上點人,絕對不是怪人,也並非想一堆自以為是的點子。他們只是時常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,將注意到情報,在腦海中坐下記號、下標籤、做索引,再結合自己擁有的情報檔案資料來思考罷了。
感想:
這章節讓我想起了一個很有趣的FB社團「路上觀察學」,藉由平日累積的觀察力,連走路都很留意周遭的事物,就可以將發現的小小趣味,創意收集起來,總會有能夠活用在新的創意點子上的。